8月14日,一場大雨過后,陽光透過樹葉,灑在涇源縣涇河源鎮龐東村林下蘑菇架上,形成斑駁的影子,空氣中彌漫著菌菇、花草和泥土的清新味道,村民冶海香和蘭愛琴等人,提著桶、端著籮筐,在菌菇架間穿梭。
“5月初開始采摘至9月底結束,一年可以采摘三茬至四茬。”冶海香說,自村里發展菌菇產業以來,從春季擺放菌棒到灑水管理,再到采摘、分揀,她們30多人就沒有閑過,人均月收入3000元。
林下香菇。
龐東村,這個鑲嵌在涇河上游綠水青山之間的村莊,天然林和人工林交錯覆蓋,氣候涼爽宜人。今年,該村請來技術團隊把脈產業發展方向,因地制宜發展林下菌菇,有效利用林蔭空間打造300畝菌菇基地。
“種植菌菇20萬棒,一根菌棒一年可產菌菇4斤,按照市場價每斤3元計算,一根菌棒的收入可達12元,年收入240萬元。”涇源縣涇河源鎮龐東村委會主任李俊德算了一筆賬:除去各種開支,村集體經濟收入60多萬元。
龐東村采取“村集體+基地+農戶”的模式,與企業簽訂銷售合作協議,解決了農戶種植的后顧之憂,農家庭院、林下空地成了種植菌菇的好地方。“全村有50多戶參與菌菇種植,戶均增收6000多元。”李俊德介紹。
林下木耳。
時下,正值林下菌菇第二茬成熟采摘期,忙碌的身影、紅色頭巾、綠色的草木,交織成一道動人的風景線。“原本長草的地方,卻長出了木耳和蘑菇,做夢都沒想到。”冶海香感慨地說。
涇源縣擁有發展菌菇產業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,這里森林覆蓋率37.4%,境內海拔1608米至2942米,年均徑流量2.4億立方米,年均氣溫6.5℃,日照時數2304小時,年均降水量658.5毫米,具有春少秋多的降水特點,與食用菌生長習性極度契合。
近年來,涇源縣把菌菇產業作為引領鄉村振興的主導產業之一,以市場需求為導向,依托資源稟賦,通過政府引導、科技支撐、農戶廣泛參與,形成了菌棒加工、菌菇種植、冷鏈儲運、烘干包裝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。
采摘香菇。
走進香水鎮沙南村的林下木耳種植基地,只見林下一排排菌棒整齊懸掛,村民于慧霞和馬發賣兩人,手腳麻利地將菌棒上的木耳摘下,放入手提桶里。
“相比在外打零工,在家門口務工,收入穩定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。”馬發賣開心地說。“一年干8個月,能收入2萬多元呢。”于慧霞接過話補充,像她們這樣的家庭婦女,在菌菇基地有30多人,采摘高峰期超過50人。
沙南村是涇源縣第一批發展林下菌菇的村,作為涇源縣“三園三片”菌菇產業基地之一,2023年種植林下木耳10萬棒,當年收入30萬元,除去菌棒成本和人工工資,凈收益20萬元。
經過一年多的發展,不僅帶動了村集體經濟發展,還給涇源縣林下菌菇種植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。今年,沙南村擴大種植規模,村集體和個人共種植木耳90萬棒。
與花草樹木融合。
“每個菌棒成本2.3元,一個菌棒可產干木耳100克,每斤干木耳收購價50元,除去成本,一個菌棒凈賺4元左右。”沙南村黨支部副書記于豐田邊算賬邊介紹,原來這片林下地都是空閑地,現在年產值270多萬元。
“全縣有林地35.38萬畝,能夠為食用菌帶來遮陽、氧氣以及合適的溫濕度和養分支持,肉牛存欄11.5萬頭、年種植玉米11萬畝以上,牛糞、玉米秸稈能夠作為菌棒生產原料。”涇源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。
為了支持菌菇這一循環產業發展,涇源縣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,對種植菌菇的農戶和企業給予獎補,支持科技型菌菇企業參與科技項目申報。同時,還與國家菌草中心及福建農林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,為菌菇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。
采摘木耳。
“涇源縣菌菇肉質肥厚、含糖量高、干物質高、營養價值高的特點,是餐桌上香餑餑。”菌菇經銷商王明明對涇源菌菇的品質稱贊不已,他一年經銷菌菇300多萬斤,產自涇源的菌菇在市場上供不應求。
在政策和技術雙重驅動下,不僅激發了農戶和企業發展菌菇產業的積極性,更推動菌菇產業提檔升級。截至目前,涇源縣培育菌菇栽培基地10處、林下菌菇種植基地7個,菌菇種植規模達到800萬棒,產值近億元。
如今,綠水青山孕育出菌菇這一“明星產業”,正以規模化、標準化、品牌化為方向,為農民增收致富蹚出一條新路。(寧夏日報記者 剡文鑫 文/圖)